唐隆元年(710年)七月二十一日深夜,李隆基率兵冲入皇宫,血洗韦后集团。
当士兵们举着火把四处搜寻诛杀目标时,上官婉儿手执蜡烛,领着宫女们从容相迎。
她将事先与太平公主共同拟定的遗诏,交给李隆基的心腹刘幽求,证明自己站在李唐宗室一边。
刘幽求被她的气度打动,向李隆基求情:“此才女也,不可杀。”
但李隆基不为所动,冷然下令:“此婢女妖冶淫荡,秽乱宫闱,岂容轻易宽宥?若今日不将其诛杀,他日必定追悔莫及。”
展开剩余85.才女的多重面具上官婉儿的一生,如同唐朝政治的缩影。
她出身名门,祖父上官仪官至宰相,却因参与起草废除武则天的诏书而被处死。
尚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,随母亲郑氏被发配掖庭为奴。
在母亲精心培养下,上官婉儿十三岁便显露才华。
她聪慧过人,能诗善文,很快引起武则天的注意。
武则天亲自召见测试,上官婉儿“执笔疾书,须臾而成篇章,所作之文居然像经长期构思、精心筹备之佳作。”,令女皇大为赞叹,当即免去她奴婢身份,封为才人。
在武则天身边,上官婉儿掌管诏命,参与决断军国大事,被称为“巾帼宰相”。
一次,上官婉儿因违背旨意险些被处死,武则天惜才免她一死,仅在面部施以黥刑。
上官婉儿巧妙地在额头刺伤处,画上一朵梅花,竟引领长安女子争相效仿的“梅花妆”风潮。
神龙政变后,武则天被迫退位,唐中宗李显复位。
上官婉儿迅速转变政治立场,成为中宗的昭容,继续执掌诏命大权。
她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,先依附韦皇后,后转向太平公主,在险恶的政治漩涡中求生存。
02.李隆基的杀机公元710年,唐中宗李显突然驾崩,传为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杀。
韦后意图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,引发李唐宗室强烈不满。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,一举剿灭韦氏集团。
政变中,上官婉儿虽已倒向太平公主,但仍难逃一死。李隆基执意杀她,背后有着多重考量:
首先,政治立场不坚是致命伤。
上官婉儿先后服务于武则天、中宗、韦后,被李隆基视为“政坛变色龙”。
她曾建议韦后“行则天故事”,提高女子地位,这些行为在李氏子孙眼中无异于助纣为虐。
李隆基对女性参政深恶痛绝,从祖母武则天到韦后、安乐公主,女性掌权给李唐宗室带来太多苦难。
上官婉儿作为“巾帼宰相”,代表着李隆基决心清除的女性干政传统。
权力斗争的需要,也决定了上官婉儿的命运。
她已投靠太平公主,而太平公主正是李隆基未来的政治对手。
杀死上官婉儿,相当于斩断太平公主的一条臂膀。
2013年陕西出土的上官婉儿墓志,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:她十三岁就被封为唐高宗才人。
这段经历与武则天的经历惊人相似,武则天也是从唐太宗的才人起步。
这更让李隆基担心她可能成为“武则天第二”。
03.权力场上的博弈上官婉儿在政变前已察觉危机,她与太平公主合谋,草拟了一份平衡各方势力的遗诏。
遗诏内容是,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,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,相王李旦辅政。
这份诏书本是上官婉儿的护身符,却最终成了她的催命符。
诏书中李旦仅是辅政,而非直接继承皇位,这与李隆基的期望相去甚远。
政变当夜,上官婉儿镇定自若。“执烛帅宫人迎之”的场景,展现了她历经政治风浪的从容。
她呈上遗诏,表明自己站在李唐宗室一边。刘幽求为之动容,向李隆基求情免她一死。
但李隆基看得更远,他深知上官婉儿虽才华横溢,却无政治贞操。
她可以效忠武则天,也可以投靠韦后,如今依附太平公主。在权力更迭中,她总是能迅速找到新靠山。
李隆基的深谋远虑不止于此,当时太平公主势力庞大,是他未来的劲敌。
上官婉儿若成为太平公主的谋士,将大大增强对手实力。斩草除根,才是权力游戏的生存法则。
04.结语关于上官婉儿的死因,历来众说纷纭。
李隆基官方理由是“妖淫,渎乱宫闈”。
野史绘声绘色描述她与张昌宗、武三思、崔湜等人的风流韵事。
但这些说法多无确证,且她被杀时已47岁,所谓“美色误国”难以令人信服。
墓志铭的出土颠覆了传统认知,铭文记载她曾四次上书,反对立安乐公主为“皇太女”,甚至以死相谏。
这表明她并非韦后一党,而是试图制衡韦后野心。
从政治才能看,上官婉儿确有治国之才。
她建议中宗广设昭文馆学士,主持品评天下诗文。她的诗歌被收入《全唐诗》,文学成就令人赞叹。
李隆基后来也表现出矛盾态度,他下令收集整理上官婉儿的诗作,使她的文学才华得以传世。
这一举动,暗示他对杀婉儿一事或有复杂感受。
发布于:江西省垒富优配-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合同-深圳十大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