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第一次长沙会战**(1939年9月14日—10月15日)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,也是**三次长沙会战**中的首次交锋。中国军队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下成功阻击日军进攻,粉碎了日军占领长沙的企图,成为抗战相持阶段的一次关键胜利。
---
### **背景**
- **时间**:1939年9月,欧洲二战爆发,日本为迫使中国投降并巩固在华占领区,发动“湘赣作战”。
- **战略目标**: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计划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,占领长沙,打击中国抗战
意志。
- **双方兵力**:
- **日军**:约10万人,配备空军和炮兵支援。
- **中国军队**:薛岳指挥的第九战区部队约24万人,利用湖南山地水系构筑纵深防御。
---
### **战役经过**
1. **日军进攻阶段**(9月14日—9月底)
日军分三路进犯:
- 赣北(高安、修水方向)
- 鄂南(通城方向)
- 湘北(新墙河、汨罗江主攻方向)
中国军队节节抵抗,诱敌深入,同时破坏道路延缓日军推进。
2. **关键防御战**
- **新墙河与汨罗江防线**:中国军队依托河流和山地顽强阻击,日军进展缓慢。
- **长沙外围战**:10月初,日军逼近长沙,但因补给困难、兵力分散,攻势减弱。
3. **中国军队反击**(10月上旬)
薛岳指挥部队对日军侧翼发起反击,同时切断其补给线。日军被迫于10月10日后撤,至10月15日基本退回原阵地。
---
### **结果与影响**
- **日军失败**:未能歼灭中国主力或占领长沙,伤亡约1万余人(中方称2万),被迫撤回。
- **中国胜利**:粉碎日军战略意图,提振全国抗战士气,巩固了西南大后方安全。
- **战术特点**:薛岳采用“天炉战法”(诱敌深入+纵深防御+侧翼打击),成为后续会战的经典战术。
---
### **历史意义**
1. 打破了日军“速战速决”的幻想,证明中国军队在相持阶段具备防御反击能力。
2. 与同期欧洲战场的德国闪击波兰形成对比,长沙会战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早期的重要胜利。
3. 为后续两次长沙会战(1941、1942年)积累了经验,奠定了湖南作为抗战屏障的地位。
**注**:中日双方对战役具体数据(如伤亡人数)记载存在差异,但此战的中国胜利得到广泛公认。
垒富优配-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合同-深圳十大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