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美援朝,对我这个90后来讲,是件遥远又挺陌生的事情。有限的了解,主要来自于课本,比如三八线、上甘岭、黄继光、邱少云等等,还有那篇著名的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。
但“长津湖”三个字,以前却完全是陌生的。问问身边的人,也没有能彻底讲得清楚的,大致只能是“抗美援朝期间一场著名的战役所在地”这类宽泛解读。
所以,还是自己做功课吧!顺便分享给大家。
朝鲜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50年6月25日。
中国入朝参战是在同年10月19日,打响第一枪是在10月25日,所以毛主席把抗美援朝的纪念日定在了10月25日。
而长津湖战役的开始时间是1950年11月27日,也就是中国参战后的一个多月,所以这是一场抗美援朝前期的战役。
为了弄清楚来龙去脉,本文从1950年6月开始,至11月,每月选一个关键词和一起关键事件,并加以解读。
1950年
六月
关键词:三八线
关键事件:朝鲜战争爆发
三八线
这是朝鲜半岛上位于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。它最早出现在1896年的日俄战争,并以此来划分俄国与日本在朝鲜的势力范围。
后来,日本年吞并了整个朝鲜半岛,并在1942年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领土。
1945年8月,在日本即将宣布战败之际,苏联几个红军师,越过中国东北地区,挺进至朝鲜北部。
美国获知后召开了紧急会议。仓促之间,一个叫迪安.里斯克的年轻上校参谋,在地图上划出一道红线,同样落笔在了北纬38度。
令美国人意外的是,斯大林没有对这条红线提出反对,红军的步伐停在了三八线上。20天后,美军抵达三八线,两军举办了联欢会。那名划出红线的里斯克上校,后来官至美国国务卿。
三年后的1948年8月,大韩民国(南朝鲜)成立,首任总统是李承晚。之前,李承晚正流亡美国,推荐他担任总统的是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。
同年9月,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(北朝鲜)成立,最高领导人是金日成。金日成曾流亡中国,“九一八”事变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在长白山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。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遭到杀害后,金日成率部撤退到苏联远东地区,并在苏军中担任大尉营长。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攻入朝鲜,解放了平壤。
南北朝鲜相继成立后,苏联红军于同年12月全部撤离了朝鲜,半年后,美军也宣布从南部撤军。
三八线两端,进入到一个相对“尘埃落定”的阶段。
朝鲜战争爆发
1950年6月25日,凌晨4点,朝鲜战争突然爆发。
数千门火炮的发射,照亮了整条三八线,朝鲜半岛仿佛在这里被切了一刀,浓郁的黑暗被刺眼而笔直的光芒撕开。
谁开的第一枪?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。
从战争的最初走势来看,北朝鲜人民军攻克了汉城,最终逼近到了朝鲜半岛南端的釜山,似乎对战争的准备更为充分,所以嫌疑更大。
但在战争开始前不久,美国杜鲁门总统的特使杜勒斯,亲临三八线,并在南朝鲜军官的簇拥下,向北方窥望。这个场景被记者拍了下来,并成为了南朝鲜蓄意开战的证据之一。
但其实,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那么重要。因为,一个被“两大势力”硬生生切割的国家,爆发内战是迟早的事情。(战争爆发前一年多的时间里,三八线上发生的纠纷高达2000多起。)
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是,战争爆发后两天,美国白宫即通过了三条建议,其中第三条是:命令美国第七舰队立刻开往台湾海峡,阻止中国大陆的共产党军队进攻台湾。
台湾是美国人口中“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”。朝鲜战争爆发后,美方的此举,最终成为了中国参战的诱因之一。
1950年
七月
关键词:美24师
关键事件:保卫国防会议
美24师
以前的印象中,美国是在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84号决议,成立“联合国军”后参战的。但实际上,美国地面部队在朝鲜打出第一枪是在7月5号,参战部队是24师。
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。
6月25日战争爆发后,北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,仅三天(27号)便攻陷了汉城,李承晚惊慌失措地逃到了釜山。汉江大桥在南朝鲜部队还未全部过江的情况下,就被下令炸毁,局面混乱不堪且难看之极。
因为苏联的支援,人民军配备了坦克部队
汉城失守,震动了美军远东司令部和华盛顿。美方虽然已经派出飞机支援南朝鲜的作战,但此刻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:空军介入已无法挽救局面,必须考虑动用地面部队。
麦克阿瑟于28号深夜给华盛顿发电报,提出动用两个陆军师。而白宫高层对苏联心怀忌惮,不想战争升级得太快,所以建议先派遣一个团参战。
30日,麦克阿瑟在未经华盛顿授权的情况下,突然访问了台湾。蒋介石“自告奋勇”,提出愿意派3万3千人赴朝参战。
也就在这一天,白宫同意了派出两个美军师参战,但否决了蒋介石参战的请求。
7月1日凌晨,美军第八集团军24步兵师先遣队440人,从日本熊本出发,开赴釜山。他们接到的任务是,在大田附近,阻击北朝鲜部队。
大田,位于汉城和釜山的中间点。
7月5日,在大田未遭敌的24师先遣队,抵达了汉城以南的乌山。早上7点,遇到了人民军南下的坦克纵队。8点,24师发出了美军参战的第一发榴弹炮。
二战中建立起来的,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,几个小时后就在这个叫乌山的地方破碎了。先遣队损失过半,最终彻底溃散。
7月7日,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,通过决议,成立“联合国军”,麦克阿瑟被任命为总司令。
《长津湖》预告片
7月14日,北朝鲜人民军的先头部队进至大田以北的锦江,负责防守的美军24师三个主力团,再次受到重创。
20日拂晓,人民军突进至大田市区。在残酷血腥的巷战中,24师师长威廉.F.迪安逃进了大山,从此杳无音信。美国在1951年的2月,以“光荣战死”为由,向迪安将军家人颁发了他的荣誉勋章。
迪安其实没有死,他进入大山后过了一个多月的逃亡生活,爆瘦30公斤,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。后来他被南朝鲜老百姓发现后举报,被人民军抓获。1953年9月在板门店交换战俘后回国。
保卫国防会议
就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84号决议的7月7日,周恩来在北京紧急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第一次会议。中央军委和解放军各兵种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。
两天后的7月10日,保卫国防第二次会议召开。
7月13日,根据会议决定,解放军第38军、第39军、第40军、第42军,开始向东北地区集结,组成东北边防军。
这是一个极富远见的决定。而上述这些部队番号,将在未来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反复出现。
第38、39、40军都隶属于第13兵团,由邓华担任兵团司令员兼政委,洪学智为第一副司令,韩先楚为副司令,解方为参谋长,杜平为政治部主任。
1950年
八月
关键词:釜山
关键事件:人民军第四次战役釜山
釜山,位于南朝鲜东南端,是韩国第一大港口和第二大城市,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。
1950年的8月,釜山成为了人类战争史上,兵力最密集的城市。联合国军的5个师和南朝鲜军的8个师,都集中在了这最后的釜山防御圈。
而每一个北朝鲜人民军也都知道,只要打下釜山,就可以把美国人和联合国军赶进海里。统一朝鲜指日可待。
人民军第四次战役
朝鲜人民军的第四战役,始于7月21日,结束于8月20日。
7月29日,人民军攻至釜山以北的洛东江。8月8日,人民军强渡洛东江,直逼釜山的门户马山。
至8月20日战役结束,人民军共歼敌3万多,占领了南朝鲜90%的土地。
但是,从战争开始到现在,北朝鲜人民军的兵力损失也已达到了6万多,还剩7万,而联合国军随着时间的推移,已聚集了约12万。兵力对比开始反转。
更为重要的是,到达釜山外围的人民军,已经把补给线拉到了最长。联合国军的空军优势,变得越来越明显。
1950年
九月
关键词:麦克阿瑟
关键事件:仁川登陆麦克阿瑟
麦克阿瑟,曾经的西点军校校长,二战期间的美国远东军司令,陆军五星上将。
日本宣布投降后,杜鲁门总统任命麦克阿瑟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,并代表盟国签字接受了日本的投降。麦克阿瑟达到了他军事成就的顶峰。
从此,麦克阿瑟当上了“亚洲的太上皇”。他甚至六年没有回过美国,也没有与美国总统会过面。
麦克阿瑟和他标志性的玉米芯烟斗
这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。不论他在军事上的敏锐(仁川登陆),还是在政治上的低能(私访台湾),都不及他在性格上给人留下的印象来得深刻。
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吧!
麦克阿瑟的狂傲让他屡建奇功,成为记者们最喜欢追逐的“传奇故事制造机”。但狂傲在强大面前却变成了幼稚,他对那个东方大国的轻敌,注定了他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。
仁川登陆
仁川,汉城以北65公里的沿海城市。仁川港有着24公里宽的淤泥带,被称为“世界上最不宜进行登陆作战的港口之一”。
麦克阿瑟策划和实施的仁川登陆,被定义为朝鲜战争中“决定性的战役”,但同时,也被称为是一场“一比五千的赌博”。
麦克阿瑟赌赢了。金日成虽然没有“忘记”仁川,但驻防的兵力却并不多。而美军向整个仁川投下的炸弹,在数量上竟然与诺曼底登陆前倾泻的炮弹相当。联合国军仅以222人阵亡的代价,成功登陆仁川。
这场战役的“决定性”在于:仁川登陆后,北朝鲜人民军的补给线被拦腰截断,而正在进攻釜山的前线部队,也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。
9月15日仁川登陆后,18日人民军右翼开始后退,22日洛东江防线被美军突破,23日金日成下达了全线向三八线撤退的命令。最终,7万多人民军退回三八线的不足3万,重武器几乎全部丢失。约2万人不得不留在了三八线以南开展游击战。
9月28日,联合国军占领汉城,李承晚还都。
1950年
十月
关键词:彭德怀
关键事件:跨过鸭绿江
彭德怀
10月4日,彭德怀出现在了北京。
他当时是中国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,正在埋头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。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,各军队领导们的首要工作。
彭德怀到达中南海的时候,关于是否出兵朝鲜的讨论,正在沉闷的氛围中进行着。
反对的声音主要集中在经济原因。我们自己的国民经济因为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,元气尚未恢复,出兵朝鲜会很“伤”。而且,国内的匪患问题层出不穷,西藏、台湾也还没有解放。
不主动出兵的话,就只能被动防守了,于是周恩来算了一笔“帐”:鸭绿江一千多公里的边防线,如果防守,得需要多少部队?年复一年地防守将是多么被动的事?
毛主席面对反对的声音,说的是:你们说的都有理由。但是,别人处于国家危急的时刻,我们站在旁边看,不论怎么说,心里也难过。
一个理性“算账”,一个感性“悲悯”。70多年后的我们,哪怕只是通过干燥的文字来体会,也会生出“心服口服”的感叹来。
这个问题问到彭德怀的时候,已经是第二天的10月5日,他说出了一夜深思后的意见:立即出兵朝鲜。
跨过鸭绿江
中国决定出兵朝鲜是在10月8日,中国人民志愿军由此诞生。彭德怀于当天飞赴沈阳。
此时的联合国军已经越过了三八线,直逼鸭绿江中朝边境。但就在志愿军准备入朝的11日凌晨1点,聂荣臻致电彭德怀,要求他火速回京。
显然,事情发生了变故。这个变故,来自于苏联。
斯大林原本答应出动苏联空军,支援中国入朝作战,但却突然变卦,并致电毛泽东:“苏联空军没有准备好,不能出动。”
入朝计划暂缓的同时,周恩来亲赴莫斯科,斯大林吐露了实情:“飞机到了空中,很难划定出个界限。”他担心的是苏联空军参战导致战事升级,而美国空军已有能力轰炸到苏联境内。
没有空军的支援,志愿军还要继续入朝吗?完成这个艰难选择的,还是毛泽东,中国领导人们最终决定了执行原计划。
10月19日,平壤陷落。就在这一天,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渡过鸭绿江。
渡江部队中,一个叫麻扶摇的连指导员,写了一首“诗”:
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,
保和平,保祖国,就是保家乡;
中华好儿郎,齐心团结紧,
打败美国野心狼!
这首诗后来被稍作修改,“保祖国”改成“卫祖国”;“中华”改成“中国”;“打败美国野心狼”改成“抗美援朝,打败美帝野心狼!”
谱曲后被命名为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。
1950年
十一月
关键词:长津湖
关键事件:志愿军第二次战役
这一部分的两个“关键”放在一起讲,因为长津湖战役属于第二次战役的一部分。
先说一下第一次战役。
志愿军打响第一枪是在10月25日,地点是在朝鲜北部的温井附近,这便是第一次战役的开始。
这是一次突袭,完全出乎联合国军的意料,他们甚至不知道或不敢相信遇到了中国军队。
联合国军的“出乎意料”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:
一是志愿军的行军非常隐秘,美军的侦察机完全没有发现。这种昼伏夜行的大兵团隐秘奔袭,是解放军的“独门绝技”,依靠的不仅是体力和耐力,还有可怕的组织能力,以及发挥到极致的基层执行力。这是二战中所向披靡的美军,也未曾遭遇过的对手。
电影《金刚川》
二是美方的误判,他们认为中国出兵入朝的可能性非常小。这种误判大致可以总结成以下三个主要原因。
1、认为新中国正处在恢复元气的阶段,不会强行出兵。这点其实和中国内部反对的声音相同。
2、美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苏联身上,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“老大哥”,老大不发话,中国不会冒然出兵。而在朝鲜战争开始后,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声又一直很少。
3、中国要出兵,已经错失了最好的机会,也就是北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,逼近釜山的时候。换言之,现在出兵就是收拾烂摊子,投入产出比不高。
最后这点其实挺反应中西文化差异的。美国人计算的是“利益值”,而中国人衡量的是“道义值”。毛主席那句“我们站在旁边看,不论怎么说,心里也难过”,估计那时的西方政治家都很难真正理解。
总之,第一次战役打了联合国军一个措手不及,伤亡及被俘1.5万余人。志愿军伤亡1万余人。联合国军全面撤退到了清川江以南。
《长津湖》预告片
彭老总其实对第一次战役的结果很不满意。因为,他原本的计划是趁敌人慌乱之际,直接围歼对方主力,这个“当头一棒”要打得更狠一点。
但因为负责穿插敌人后方,原计划完成“包饺子”的38军,沿途过于恋战,没有及时赶到指定位置,导致包围计划没有实现。
志愿军追到清川江后,就突然撤退了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这让联合国军一度陷入迷茫:我们是该进还是退呢?
志愿军为啥退?当然是又要祭出我军的法宝:“诱敌深入、分而围歼”,《大决战》里陈赓对付黄维兵团的那招。
看来彭老总也是个执着的人,第一次没围住你,那就再围一次!
所以这一次的准备更为充分,志愿军甚至释放了一批战俘,并让他们看到志愿军准备撤回中国的“表演”。
同时,为了让这次合围更牢靠,彭老总向主席申请,动用最东线的42军加入战斗。毛主席同意后,调来了第9兵团入朝,以填补42军西进后在东线留下的空缺。而这个第9兵团,就是长津湖战役的主角了。
之所以会有东、西两个战场,是因为麦克阿瑟。他的这个低级操作至今让人觉得匪夷所思,联合国军被分为东、西两路北上,中间留出了巨大的空隙,而且两路的总司令互不辖制。
反观志愿军方面,毛泽东在派出第9兵团后,电告彭德怀:尔后该兵团即由你处直接指挥,我们不遥制。
我们说回联合国军的西路军。麦克阿瑟上当了,在志愿军加紧布置包围圈的同时,他命令部队继续向北进攻。
其实也很难说他是否真的上了当。或许只是一种傲慢到目空一切的自信,压根不认为志愿军的包围能阻挡住他。于是,麦克阿瑟在记者面前提出了那个著名的“圣诞节攻势”,就是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回家…这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讽刺。
11月25日,第二次战役打响。
首先被撕开的缺口,是西线联合国军的右翼。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,因为联合国军东、西两路军之间有空隙,导致西线军右翼没有策应。
负责攻击的是42军,以及刚挨了彭老总批评的38军。兵团副司令韩先楚亲上前线,统一指挥两支部队。
“知耻而后勇”的38军,这次派出了一支由300多人组成的先遣队,在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出发,秘密穿越防线,炸毁了敌人后撤的大桥。主力部队因此顺利完成了围歼计划。有一部黑白老电影《奇袭》,讲的就是这段故事。
38、42军先后得手,南朝鲜军第二军团的第7、第8师被歼灭,这个军团就此不复存在。
38军的“表演”还没结束,穿插后方的任务再一次交到了他们手里。完成任务的是113师,这是一次14小时行进70公里的壮举。这让我想起《长征中,令人动容的20个瞬间》中提到的,红四团一昼夜奔袭120公里,飞夺泸定桥的场景。当时红军战士是用绑腿前后相连,以防行军中有人睡着,而113师的志愿军用的是子弹带。
113师到达合围目的地:三所里、龙源里后仅5分钟,从北面退下来的联合国军就到了。
随后,38军114师也逐渐向三所里靠拢,支援113师。
38军另外一支部队112师,在凤鸣里阻击敌人。其中的335团1营3连,占据了一个叫松骨峰的小山包。这里遭受到了南逃的联合国军最猛烈的攻击,3连面对的是整个美军第2师。
就是这一个连的百来号战士,抵挡住了美军数个师连续5次的冲锋,坚守阵地十几个小时,为志愿军夺取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
松骨峰战斗结束后,3连只剩下了7个人。112师师长杨大易踏上了这片焦土,跟在他身边的是一个叫魏巍的战地作家,他将这场战役写成了那篇著名的通讯: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。
西线战役在开局就取得重大胜利之后,11月27日,东线的第9兵团,开始了对长津湖地区美军的围歼。
这场战役的“参与者”如下:
志愿军第9兵团:20军、26军、27军,约15万人。
联合国军第10军:陆战1师、第3步兵师、第7步兵师、南朝鲜第1军团,约10万人。
战役的过程并不复杂:志愿军采取的仍是“迂回切断、包围歼击”的战术,将联合国军分割成了5段逐一围歼,而联合国军则是全力突围。
这场战役让双方都遭遇了巨大的损失,志愿军伤亡约1.9万人,美军约1.8万人。
这场战役有一个“奇特”的结局:交战双方都宣称取得了胜利。
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,整建制的歼灭了美军的一个团,这是整个朝鲜战争中罕见的战绩。进而,将敌人赶到了海上,彻底逐出了三八线以北。所以,宣称胜利是理所当然的。
而美军方面,在陷入志愿军重围的情况下,大部分有生力量能够突围成功,没有被全歼,在这个层面上宣称胜利也是合理的。
这个“奇特”的结局其实只说明了一件事:这场战斗太过惨烈。可能在今后的人类历史上都不太可能再次发生。
不知道电影《长津湖》会如何表达这场战役。从战役本身来讲,我觉得有如下看点:
第9兵团的出发
这肯定是一个紧张有序,却略显仓促的时刻。如前所述,第9军团是为了补东线42军的“缺”,于11月初才入朝的。
《长津湖》预告片
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困难、生产落后的阶段,前面已经有25万大军入朝,物资装备都未必充分。所以第9兵团面临的物资短缺问题更为严重。
出发前战士们都领到了棉衣棉裤,但其实很多人领不到全套,有的只有上衣,有的只有裤子,甚至有人只领到了一顶棉帽。
战士们入朝开始行军的第一天,就有700多人被严重冻伤。一支40多辆卡车的物资运输队被美军飞机炸毁。
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冷,严重影响了部队的行军速度。所以,原定11月25日和西线一起打响的战斗,在彭老总同意后,延后了两天。
震撼人心的雪中伏击
这里应该有冰雕连的故事。这是为了伏击南逃的敌人,整连129人被冻成冰雕的事迹。对美军造成的震撼,不亚于一场血肉搏杀。
另外,在战役打响前,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曾多次坐直升机,亲自侦查北面的志愿军是否临近,但一直没有发现趴在雪地里的中国士兵。
电影长津湖中有这样的场景:美军的直升机远去后,平坦的雪面上鼓起一个个小雪包,露出志愿军的眼睛和枪口,然后越来越多,越来越多,连成令人震撼的一大片。
史密斯将军
这个人是东线美军得以脱身的关键,甚至可以说是麦克阿瑟的一个反面。
他没有麦克阿瑟的狂妄,甚至显得格外的谨慎小心。他也不属于美国陆军,陆战1师的全称是海军陆战队第1师。
史密斯在第10军长官的不断催促下,始终没有加快速度,他甚至停下来,在一个叫下碣隅里的地方修简易机场。
《长津湖》
直到战斗打响,这个机场的施工仍在昼夜进行。正是因为这个机场,4000名美军伤兵后来得以脱身。
杨根思
志愿军里,后来有两人获得了“特级战斗英雄”荣誉。一个是黄继光,另一个就是杨根思。
杨根思连队奉命坚守的高地,就在下碣隅里外围,那里可以直接看到正在修建的简易机场。
他的连队连续打退了敌人8次进攻。当敌人发起第9次进攻时,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已所剩无几。身负重伤的杨根思拉燃了炸药包,跃入即将冲上高地的敌群,壮烈牺牲。
极端的寒冷
朝鲜的西部以平原地区居多,而东北部是号称“朝鲜屋脊”的盖马高原,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。
《长津湖》
长津湖战役时的高原温度,低至零下40度。对于缺衣少粮的志愿军来说,这比战争都来得残酷。20天的战斗,志愿军被冻伤近3万人,冻死4000人。
这种极端的寒冷,连装备优越的美军也一样无法完全克服。整个陆战1师被冻伤7000余人,冻死数百人。
夜晚的空中支援
志愿军严重缺乏防空能力和空军支援,所以第一、第二战役期间,都是昼伏夜行。大部分主动出击的战斗,也都选择了晚上。
但在长津湖战役中,为了掩护陆战1师撤退,美军破例在夜晚进行了空中支援。
无数照明弹不停歇地射向天空,整个战场亮如白昼,在电影里表达出来应该会很震撼。
装备落差
志愿军没能全歼美军陆战1师的重要原因,就是装备上的巨大落差,这种落差不单单在于武器,而是全方位的。
比如,美军有羽绒睡袋、单兵口粮、特质的防寒皮鞋等,而且能通过空投不断补充。
而志愿军不单单是没有御寒的衣服,连食物都严重短缺。我们看《大决战》就能发现,解放军经常是就地筹粮,并依靠后方强大的老百姓支前大队。但在那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,后勤补给成了严重的问题。
另外,20军曾炸毁了美军撤退路径上的水门桥。但两次都被美军工兵迅速修好,于是志愿军干脆把桥基也炸了。没想到美国空军居然空投了桥梁组件,并在两天内搭建完成。这种巨大的装备落差,一定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,让中国军人们无法释怀。
最后,在《长津湖》里,还发现两个小细节。
第一个是吴京扮演的志愿军军官,在发起进攻时吹响了口哨。
《长津湖》
口哨,确实是当时的的发令工具之一。夜晚里突然想起的喇叭声,以及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口哨声,让美军官兵们终生难忘。
第二个是易烊千玺扮演的志愿军士兵,奋力投出手榴弹的镜头。
《长津湖》
手榴弹是当时志愿军非常依赖,并且攻击效果极佳的一种武器。许多美军都经历过,志愿军冲锋时铺天盖地的手榴弹“雨”。美军贝克连的一名下士后来回忆,他们在防守219高地时,被他在没爆炸前踢出去的手榴弹就有40多颗。
垒富优配-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合同-深圳十大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